黑夜如白昼,可能是手机夜景模式对摄影的一个误解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
北海夜景

2017年我曾经在网站上使用过这张照片。当时我刚买了华为P20 PRO。除了单独的长焦镜头以外,彼时华为也着力宣传了夜景模式的强大。我到北京出差时,趁着闲暇到北海公园试了一下华为宣传的夜景模式。此张照片基本是手机直出,我只是在Photoshop里调整了一下尺寸,并且给前景的灯光轻微的高光补偿。如此美妙的夜景模式,实在惊为天人。所以当时我写道:“当我看到显示屏上这样的色彩和效果,我一点都不怀念自己躺在家里的D810。华为在广告中不断宣传自己的夜景模式,确实有点震撼到我。如果我的相机在手持模式下每张夜景都能拍出这样的效果,那有多好!”

当然,我后面又写了一段话:“经过很多尝试,真正满意的、惊艳的也就这么几个特定场景的几张照片。多数时候,夜景模式处理以后的照片都很生硬。很快又把我拽回现实。”所谓出道即巅峰,这张照片在2024年,也就是几乎所有手机都安装上夜景模式的年代里,依然是我拍过的最满意的手机“夜景模式”照片。

为什么手机需要夜景模式?因为夜景虽然是一种很容易拍好看的场景——夜色天然隐去了很多繁杂的信息,并通过灯光保留了轮廓——但是拍摄夜景面对两重挑战:低照度和高反差。相对于相机,手机在感光元件幅面上存在天然的不足。即使全画幅相机,拍摄夜景也需要三脚架固定下的长曝光。因此,手机厂商通过开发夜景模式,采用多幅照片的机内合成解决上述两个大麻烦。对于静物(比如西湖)摄影,低照度的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将足够多的照片拼合起来进行算法降噪就可以了。问题出在高反差

这是我去年在和顺古镇用相机拍摄的一张夜景照片。拍摄时间是晚上20:46,拍摄时使用的感光度是ISO 64,光圈F4.0,曝光时间8.0秒。由此可知,这是光照度很低的夜晚了。

和顺夜景

但是,这张照片在未经Lightroom处理时是这样的。我在下图中罗列了为获得上方这样的最终结果,在Lightroom中进行的主要调整,包括大幅提高了曝光度、阴影,并降低了高光,等于对影调进行了重新的设置。

夜景原图

如果你一直采用相机拍摄夜景,那么对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习以为常;但是,手机摄影者不容易理解这一感光元件成像的天然特点。实际上,感光元件——无论相机还是手机的CMOS——所捕捉的图像反差与人眼睛所感受到的存在差别。对于夜景而言,困扰成像和渲染的最大问题还不是低照度,而是高反差。灯光的亮度与未被灯光照到的阴影部分,呈现出超乎想象的巨大亮度差异。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在拍摄时不能进一步提高曝光度呢?我完全可以在拍摄时获得更大的曝光量,比如我把曝光时间提高到30秒,这类似于我在Lightroom中提高曝光参数到+3.70,于是你会看到下面这样的结果。

过曝的夜景照片

增加曝光固然能够使得看不见的阴影变得亮一些,但是它带来一个显著的新问题:高光溢出。实际上,在这个例子中,即使在原来的曝光值下,月亮也已经过曝了。高反差的核心问题是感光元件所能捕捉的明暗反差显著弱于人眼和人脑的处理水平,于是获得与你的实际体验不同的数据。为了使得最终成像符合人类的一般感受,需要提亮阴影并压低高光,以降低画面的整体反差。在数码摄影中,关键的信息一定不能过曝。因此,为了满足夜景拍摄对灯光色彩的基础要求,我们在进行曝光时总会采用向右曝光(exposure to the right, ETTR)的原理,在保证不过曝的情况下采用最大曝光量。这样,问题变成:怎样呈现阴影?

于是,“黑夜如同白昼”就登场了。

关于黑夜如同白昼的问题,十年前我在评述佳能HS系统的文章里就详细说过。实际上,当时佳能搭载在便携相机里的HS系统和今天手机制造商所采用的夜景模式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在物理尺寸受限的情况下通过软件调整来对付弱光环境。得益于近年来芯片算力的不断提高,与传统的便携相机相比,手机的机内多幅照片合成是今日夜景模式胜过当年便携相机的主要手段——简单来说,无非是机内HDR合成。

这是我前几天在西湖边拍摄的照片。第一幅是小米13ULTRA的专业模式降低了曝光补偿的结果,第二幅是夜景模式。与专业模式相比,夜景模式显而易见的差别是远山变得清晰,而雷峰塔看起来更显奇怪。这是典型的多幅照片HDR合成效果,一边拉阴影,一边压高光。

雷峰塔
小米13ULTRA 专业模式
我边打电话拍了一张,没有注意画面的清晰度。但是除了雷峰塔糟糕的颜色,总体的影调是符合当时实际场景的。
雷峰塔
小米13ULTRA 夜景模式
很好地展现了那些看不清楚的景物,然而这是什么时候的场景?晚上9点,还是下午6点?此外,雷峰塔的色彩还原,还能更糟糕一些吗?

无论夜景模式还是专业模式,雷峰塔都完全不是我看到的那个样子。实际上,准确还原夜晚的灯光并不容易,对于手机来说更是极难完成的任务。尽管结果并不美妙,但是考虑到这甚至不是我的主摄所拍,我对此并没有丝毫抱怨。

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幅照片。同样,上面是专业模式,下面是夜景模式。保俶塔的失真比雷峰塔可能更严重一些,这是因为高光压制造成的数码处理伪迹在这里非常明显——你可以看一看保俶塔自身的亮度和周边一圈光晕。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事实是保俶塔与西湖边上的树的明暗反差太大,HDR处理只注意了是否在直方图两端没有溢出,而造成了影调失调——我的自创术语,用于描述照片影调有违于日常经验

保俶塔
小米13ULTRA 专业模式
采用了EV补偿,相对较好地保留了塔的灯光颜色,尽管前景似乎太黑了一些,不过也比较符合实际场景。夜,本来就是黑的。
保俶塔
小米13ULTRA 夜景模式
这是比较典型的糟糕的HDR夜景风格。过于强调了能够看见,但是整体的影调发生了错位,尤其表现在强烈的高光部分,比如图上的保俶塔。

在HDR风行的那几年,经常有个争论,就是天空的云到底是否可以是黑色的。HDR风格的照片这些年明显少了,或者说HDR收敛了,其内涵正是当技术的风潮过去以后,艺术经验还是要回归人类的体验。

百山祖
尼康D300,9张照片合成HDR
当年拍摄的糟糕多幅合成HDR之一。应该是用的NIK HDR EFEX PRO合成的。注意天上的云,显然的失真。由于很多HDR照片的云都会变成类似“乌云”,因此才有了上述搞笑的说法。

这是我2012年在麻连岱的清晨拍摄的一张照片。在那几个年头我拍过很多类似的照片,而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从直方图上来看似乎无懈可击,但是这张照片始终看起来很奇怪,或者说没有那种应有的感觉。若干年后我逐渐意识到,那是因为对技术的过度醉心,在HDR之后完全颠倒了明暗影调关系所致。实际上,远山在阳光照耀下其亮度显著高于前景的房子。

麻连岱
尼康D300,3张照片HDR
实际上是歪曲了明暗影调,因此完全不能体现当时场景下背面山峰被太阳照耀、而村子依然沉浸在阴影中的感觉。

生产商强调“黑夜如同白昼”是注重技术的实现,如同我当年注重HDR一样。但是摄影尽管是一门容易上手的艺术,毕竟不单纯是技术决定的。“能不能”与“要不要”是不同的。今天的软件处理——或者用流行性语言说“人工智能”——虽然能很好地弥补手机传感器的物理局限,然而在夜景的机内处理方面,在我看来距离完美的平衡还有极长的路要走。黑夜不是白昼,因此一幅夜景照片应该能体现出黑夜本身的特点,即使勾勒出肉眼难以分辨的物体,也应是含蓄而有张力的,并且符合人对明暗影调的一般预期。降低反差不代表没有反差,甚至颠倒明暗,这显然是错误的。为什么华为的那张北海公园照片多年来在我的手机摄影经验中一直没有被超越?因为这是一幅真正的“夜景”,而不是颠倒了黑夜白昼的秀肌肉之作。你可以看到漆黑一片的远山,以及远方星星点点的灯光。可惜的是,如此的夜景照片在今天使用“夜景模式”的时候,依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正因如此,我建议在拍摄夜景照片的时候,一定试一试手机的专业模式。尽管专业模式也有明显的算法介入痕迹,但是没有那么张扬。你可以比较一下专业模式和夜景模式在同一个夜景下所获得的结果,“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下面两幅照片中,尽管我更喜欢专业模式的结果,但是这里夜景模式的渲染尚能接受。只是在高光周围留下了非常明显的痕迹。如同早年的HDR一样,常常会显得画面很脏。

西湖
小米13ULTRA 夜景模式
总体影调还算平衡,但是实际场景所见,无论西湖还是背景的吴山,都没有这么亮。岸边一排灯光和人流,还是应景的,这是夜景模式下优势的地方。但是天空的色彩很不均匀,特别是在房子边上,也是显而易见的缺点。
西湖
小米13ULTRA 专业模式
尽管没有夜景模式下的明亮,然而对于夜晚气氛的烘托,更接近现场的实际感受。

此外,很多手机在普通拍照模式下,尽管你降低了曝光,相机依然会“自以为是”地为你后期补偿,比如我的小米13ULTRA就是如此。对于夜景拍摄,保留高光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手机既无法选择曲线也不能选择阴影补光强度的情况,你唯一可以决定的是如何根据灯光的亮度进行曝光,这时候你通常需要使用专业模式。

当然,想要拍摄好的夜景照片,最关键的莫过于择时。为什么拍摄CITY SKYLINE总是选在日落后的半小时?不但因为天空的色彩,还因为华灯初上,天色未晚,此时的反差更有利于成像!

外滩
尼康D750, 24-70mm VR @48mm, F2.8 1/25s ISO 100, 7月3日 19:12
华灯初上,高楼里的灯接连亮起,但是天空尚未全黑,反差尚不强烈。这种时候很容易将整个景象一同收入画面。

我想有一天手机厂商也会研发出更好的夜景模式算法。这比你想的难,因为对于色调曲线的选择确实是场景依赖性的,而不能傻瓜般地依据直方图两侧进行阴影补光和高光压制。正如同我从小米13ULTRA上感受到的关于色彩理解的进步一样,我相信手机的夜景模式最终也能得到明显的审美提升。毕竟,这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既然有了“黑夜如白昼”的能力,接下来就该考虑一下怎样游刃有余地应用这份能力。我记得某大厂在一次新品发布会上,有一幅作品用以表明“把黑夜拍成白天”。虽然我相信连拍100张取个MEDIAN不是难事,但是这可能本来就是对摄影的一种误解吧。